农耕文化


一、农耕文化的定义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

二、农耕文化的起源

追溯中国农耕文化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织”之说,它不仅是指早期的劳动分子,也是农耕文化形成的基础。早在河姆渡时期出土的谷物化石,则说明“农耕”由此(或更早)产生。

三、农具的演变

1、原始农业时期:农具的材料以石、骨、蚌(bàng)、木为主;种类可分为农耕用、收割用和加工用3类。农耕类大体有铲、耒(lěi)、锄等;收割类包括刀、镰等;加工类最普遍的是石磨盘和石磨棒。

2、原始社会:出现了木耜(sì)、单尖耒、双尖耒。

3、夏、商、西周时期:出现了碎土和砸实田埂的装有长木柄的木质榔头。西周末年,出现用青铜制作的中耕农具和收割农具。商代出现了农业汲水、灌溉器具桔槔(jié gāo,中国传统提水工具),西周出现了戽(hù)桶和吊桶。

4、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代替了木、石材料农具,出现了铁犁头。

5、西汉中期以后,木心铁刃农具已被全铁农具所代替。唐代出现了曲辕犁,从汉代起,如磨碎磨平土壤用的耱(mò),中耕用的锄和铲,收获用的钩镰等农具都已出现,并逐步得到改进。魏、晋、南北朝出现农具耖(chào)。灌溉工具:汉代出现了辘轳(lù lu)或称滑车,唐、宋、五代时发明了立井水车。

6、宋、元时期:出现了绳套和挂钩,发明了下粪耧种。

7、明、清时期:出现了代耕架、露锄、塍(chéng)铲、虫梳和除虫滑车以及用鹿角制成的农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耕文化、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寿光林业生态发展集团建设打造的中华农耕文化博览园,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个节气为主线,打造百草园、百果园、百花园、节气迷宫,配套体验性的农耕文化项目,开展农耕文化研学游,打造汉武躬耕等系列农耕文化雕塑及农耕场景,全方位的展示中华农耕文化,让游客及研学爱好者能够在此充分享受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及体验自然农法的种植与果蔬采摘等农事活动。

为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农耕文化发展理念,集团将打造中国首部农耕文化体验剧《农圣故里·林海情深》,并申报新时代文明实践农耕文化教育研学基地,使农耕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及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