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森林资源培育,开创盐碱地造林新模式


——林盐结合,改良利用盐碱地 林场立地条件属典型的滨海盐碱地。长期以来,林场采取的是工程和生物措施进行改碱治土。工程措施主要是开挖条田沟、筑台田控盐方式,生物措施主要是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方式,而以上传统的改良方法投资大、用工多、见效慢、易反复,直接影响到开发利用进度和综合效益的发挥。为此,从1988年开始,林场实施“林盐结合”工程开发,改造盐碱地,取得了明显效果。林场地下100米以上有丰富的地下卤水资源,利用该资源条件,林场独创了“抽卤晒盐、降低水位、林盐结合、综合改造利用盐碱地”的新方法,在林地内打卤水井,然后把卤水集中输送到盐池,蒸发结晶晒盐。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对比测定结果表明:林区内地下水位已由原来的1米下降到2米以下,表层土壤含盐量由5‰下降到1.5‰以下,土壤淡化层普遍加厚,理化性状得到进一步改善,促进了林木生长。经济林和间作的农作物平均增产5-10倍。实现了以盐补林,以林促盐的互补目的,由此带来的生态效益更难以估算。

——科学造营林,加快森林资源培育 在盐碱地上栽活树、造上林不是目的,怎样持续不断的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造林质量,让这片绿色永续发展,造福社会才是林场的最终目标。在实践中,林场确立了“以发展沿海防护林为主、以适生优良树种为主栽树种”的营林思路,积极引进、推广林业新技术、新成果,大胆对原有的林种、树种进行结构性调整。在树种选择上,经过实验对比,选用了毛白蜡、苦楝、国槐、柳树等乡土适生树种为主栽树种,进一步整齐了林相,防护效果更加明显。目前全场共营造沿海防护林2万亩,改造建设高效丰产林2000亩,森林资源培育成效显著,造营林质量不断提高,林业的三大效益得到了更好发挥。在搞好生态防护林建设的同时,林场还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建起了以冬枣、小枣等枣类种植为主的经济林,面积达到了1000多亩,实现了生态防护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搞好苗木繁育,带动园林绿化工程发展 在对残次林改造的基础上,林场发展建立起了3000亩的高标准盐碱地适生苗木繁育基地,繁育对象主要为在盐碱地区适生的毛白蜡、国槐、柳树、合欢、千头椿等,品种达到了20多个,每年向社会提供各类商品苗木150万株,有力支援了滨海地区的造林绿化。依托苗木生产优势,组建了园林工程公司,对外承揽大型园林绿化工程,每年施工量3000万元以上。近几年先后承担了潍坊及周边滨海盐碱地区的多项大型绿化工程,逐步形成了从苗木繁育到绿化施工服务一体化的格局,使得苗木生产和园林工程分别成为了单位的重要经济支柱。

——加强森林保护,保证林木健康发展 森林资源的增加,造营林生产经营的推进,又为森林资源的保护提出了新的课题。林场针对沿海防护林的特点,拿出专门力量实施森林保护,成立了专业护林防火队伍,并与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合作,积极开展林木病虫害防治预测预报,建立起了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在病虫害防治措施上,林场规定:防治区域细分到人,防治效果与个人收入直接挂钩。由于防控措施到位,我场从未发生重大林木火灾及恶性毁林案件,森林病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也正是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使得莱州湾畔的这片绿洲得以健康发展。